2024, 42(3).
摘要:目的 探讨肺炎克雷伯菌(KP)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耐药性及多重耐药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VAP患者中分离210株非重复KP。采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KP和检测药物敏感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AP患者感染多重耐药KP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重耐药KP和耐药KP的构成比分别为35.2%和64.8%。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多粘菌素B、四环素在多重耐药KP组中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耐药KP组(均P<0.01或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呼吸机使用时间≥7 d、入住ICU时间≥14 d、使用抗菌药物类型≥2种、迟发型VAP、二次气管插管、白蛋白<30 g/L等的P值均<0.05或0.01。结论 KP在VAP中的耐药形势不容乐观,多重耐药KP更严峻。年龄≥65岁、呼吸机使用时间≥7 d、入住ICU时间≥14 d、使用抗菌药物类型≥2种、迟发型VAP、二次气管插管、白蛋白<30 g/L是VAP患者感染多重耐药KP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 42(3).
摘要:目的 了解大血管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后抑郁程度及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139例AIS-LVO患者中AIS-LVO后抑郁发病率及程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64例(46.0%)患者发生抑郁,其中轻、中和重度分别占29.7%、46.9%和23.4%。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基底节或额叶病变是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0.05)。结论 AIS-LVO后抑郁以轻中度为主。入院时NIHSS评分和hs-CRP水平增高、基底节或额叶病变的AIS-LVO患者更易发生抑郁。
2024, 42(3).
摘要:目的 使用网络药理学分析二至丸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成分和潜在分子通路。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二至丸中女贞子和墨旱莲的有效成分,在DisGeNET、GeneCards、Drugbank数据库中检索得到银屑病相关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后上传至STRING分析平台,在Cytoscape v3.7.2软件绘制PPI蛋白互作网络并筛选核心作用靶点,在Metascape在线分析平台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到女贞子和墨旱莲有效成分23个,作用靶点211个,银屑病靶点2 076个,药物与疾病共同作用靶点118个,核心作用靶点10个,其中包括TNF、AKT1、TP53、JUN、IL-6等基因。GO功能分析主要集中在氮化合物反应、激素反应、脂质反应等,KEGG富集分析显示信号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AGE-RAGE、MAPK通路等。结论 二至丸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对银屑病发挥治疗作用。
2024, 42(3).
摘要:目的 观察负压引流应用于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的腹股沟疝患者的疗效。方法 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的63例腹股沟疝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施行负压引流)和对照组(无负压引流),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术后第1、3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并发症(手术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皮下血肿、血清肿、阴囊积液、血栓)情况以及记录引流管量。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或0.05);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总体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负压引流对于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的腹股沟疝患者具有安全可行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2024, 42(3).
摘要:目的 探讨Ⅰa2~Ⅱa2期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病理特点及5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在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医治的375例Ⅰa2~Ⅱa2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Ⅰa2~Ⅱa2期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病理特点。根据是否5年复发将患者分为5年无复发生存(DFS)组和复发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5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375例患者5年内复发率为14.7%。5年DFS率为85.3%。在复发的病例中,Ⅱa2期22例(40.0%)、低分化型38例(69.1%)、内生型病灶39例(70.9%)、鳞癌37例(67.3%)。Ⅱa期宫颈癌、低分化型宫颈癌、肿瘤直径≥4 cm、宫颈浸润深度>1/2肌层是5年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Ⅱa期宫颈癌、低分化型宫颈癌、肿瘤≥4 cm、宫颈浸润深度>1/2肌层的Ⅰa2~Ⅱa2期宫颈癌患者容易在5年内复发。
2024, 42(3).
摘要: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或根据疗效及时调整方案是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早期准确地评估中晚期HCC的治疗效果尤为重要。目前,公认的主要评估方式是增强CT和增强MRI,但是CT具有辐射性,不适合反复多次检查;MRI价格昂贵、部分患者检查受限。超声造影(CEUS)能实时、动态、无辐射、高敏感性地识别肿瘤的活性。该文综述了CEUS在中晚期HCC非手术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024, 42(3).
摘要:骨骼肌炎症的现象逐年递增,轻则影响人日常运动作息,重则引起人的急性器官衰竭。在骨骼肌炎症中,损伤肌内免疫细胞释放的各种细胞因子精细地调控着骨骼肌炎症的转归。该文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对骨骼肌炎症的研究,从免疫细胞调控方面分别对急、慢性骨骼肌炎的炎症转归机制作一综述,旨在为学者对骨骼肌炎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从而为临床治疗骨骼肌炎的药物研发方面提供参考价值。
2024, 42(3).
摘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骨骼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在不稳定型OVCFs的治疗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能为椎体提供强力有效的支持,已成为重要的手术选择。然而,严重的骨质疏松会使内固定治疗失效率高。准确测量患者的骨密度评估骨质疏松情况对于手术成功和临床结果有较大影响。目前最常用的骨密度评估技术有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和双能量CT(DECT)。该文综述了此 3 种技术在OVCFs的应用状况及优劣势的研究进展。
2024, 42(3):227-240.
摘要:皮肤结核病(C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tb)直接侵犯皮肤或由其他脏器结核灶内的Mtb扩散感染皮肤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目前,传统皮肤结核病诊断与治疗方法存在误诊率高、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治疗效果欠佳以及缺乏针对性诊疗方案等问题,严重阻碍了CTB的有效控制和治疗。为克服这些难题,研发快速、精确的诊断技术以及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基于纳米材料的新型技术在医学领域呈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基于纳米材料研发的新型检测技术以及新纳米药物所具有的特性在CTB诊断与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张 标,卢得林,阮文滔,徐 羽,林立坤,廖 原,黄金辉,赵千里,佟 琳
2024, 42(3):241-245.
摘要:目的 研究miR-214-3p在骨质疏松大鼠弓状核的表达,初步揭示其在骨质疏松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4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行切除卵巢手术,对照组行假手术,常规饲养8周。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骨形态计量学检测大鼠胫骨干骺端骨密度;生物信息学分析弓状核miR-214-3p作用的靶基因;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大鼠弓状核阿黑皮素原mRNA表达水平以及弓状核、血清miR-214-3p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大鼠下丘脑弓状核阿黑皮素原表达强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胫骨干骺端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减小(均P<0.01),骨小梁分离度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弓状核miR-214-3p表达水平升高(P<0.05),同时血清miR-214-3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iR-214-3p与阿黑皮素原具有良好的靶向关系;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弓状核阿黑皮素原m RNA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弓状核阿黑皮素原蛋白表达强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 骨质疏松大鼠弓状核miR-214-3p表达水平升高,可通过其自身或调控阿黑皮素原影响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王兴华,熊 曦,黄文龙,曹汝岱,黄艳芳,戚 怡,童玉珍,曾凯琳,王丽涵,郑海珊,于丰彦,于海兵
2024, 42(3):246-250.
摘要:目的 研究5种LED光质对莞香灵芝子实体生长发育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光质的LED光源设为光照条件(红、蓝、黄、绿、白光为处理组,黑暗为黑暗组),对灵芝子实体进行培养,观察其生长速率、形态、多糖含量及三萜含量。结果 红、绿、黄、白、蓝5种光质处理组的灵芝子实体菌盖直径和干重均大于黑暗组(P<0.01或0.05),黄光组的子实体干重最大(P<0.01或0.05),灵芝子实体出芝数和菌盖厚度与黑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灵芝的5个生长时期,蓝光组的多糖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现蕾期、开伞期、弹孢前期,黄光组多糖含量高于除蓝光组外的其他各组(P<0.01);弹孢后期,白光组的多糖含量显著高于除蓝光组外的其他各组(P<0.01)。芝盖形成期,红光组的灵芝三萜含量低于其他各组(P<0.01);弹孢前期,绿、白、红和蓝光组的灵芝三萜含量高于黑暗组(P<0.01或0.05)。现蕾期、开伞期和弹孢后期,各组灵芝三萜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种LED光质均影响莞香灵芝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的生成,应根据各光质对灵芝子实体影响效果不同的特点合理安排光照。
郑 欢,郑珍珍,杨怡恬,张 媛,陈鸣娣,姚卫民,成俊芬,陈日垦
2024, 42(3):251-254.
摘要:目的 探讨甘草素对肺动脉高压(PAH)大鼠肺血管重塑及右心重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野百合 碱(MCT)诱导法建立PAH大鼠模型。MCT建模 2 周后分别给予 60 和 20 mg/kg甘草素干预 2 周,观察大鼠右心室收 缩压(RVSP)、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大鼠肺动脉组织和右心室心肌组织HE染色结果,以及检测大鼠血浆环磷酸鸟苷 (cGMP)和肺动脉组织蛋白激酶G(PKG)水平。结果 60 和 20 mg/kg甘草素均能降低MCT诱导的PAH大鼠RVSP及 RVHI,增加cGMP和PKG蛋白表达(P<0.01 或 0.05)。结论 甘草素对PAH大鼠肺血管重塑及右心重构有一定的效果。
2024, 42(3):255-257.
摘要:目的 了解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原料复配维生素内维生素K1在车间光照和加速试验下含量的变化情况。方法 将复配维生素置于540 lx车间日光灯照射进行光照实验,分别在光照0、5、10、15、20、30、60和120 min后取样检测;将复配维生素置于温度(37±2)℃、相对湿度(75±5)%条件下进行加速实验,分别在第0、1、3个月取样检测。结果复配维生素在车间日光灯照射0~120 min维生素K1的衰减率均小于10%。在温度(37±2)℃、相对湿度(75±5)%条件下加速1、3个月后维生素K1衰减率均为-0.52%。结论 复配维生素中维生素K1在光照2 h、温度(37±2)℃、相对湿度(75±5)%条件下加速3个月内较为稳定。
2024, 42(3):258-266.
摘要:目的 了解入院低体温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失调的特征。方法 以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选取出生胎龄<32周且出生身体质量<1.5 kg的早产儿。收集早产儿在出生后24 h内的胎粪样本。根据入院时体温将患儿分为两组:低体温组(体温<36℃)和正常体温组(体温≥36.5℃)。使用16S rRNA基因测序比较纳入对象的粪便样本菌群多样性、群落组成以及生物标志物分析。结果 从2022年4-12月共纳入34例受试者(低温组19例,正常体温组15例)。与正常体温组相比,低体温组中p_Bacteroidota、c_Clostridia和c_Bacteroidia丰度显著增加(P值分别为0.031、0.042、0.031),低体温组Faecalibaculum、Dubosiella、Blautia、Faecalibaculum_rodentium的相对丰度也明显增加(P值分别为0.008、0.008、0.005、0.008)。低体温组与正常体温组的总体微生物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CCA结果显示剖宫产的r2值最大(r2=0.4484,P=0.001),剖宫产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最大。结论 低体温组患儿在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组成等方面存在菌群失调可能,优势属Faecalibaculum可能作为低温组的生物标志物。
2024, 42(3):266-272.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T1加权图像构建的不同模型鉴别胶质母细胞瘤(GBM)与单发脑转移瘤(SBM)的应用效果。方法 227例患者(GBM 120例和SBM 107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59)与验证集(n=68)。将增强T1加权图像导入3D-Slicer软件并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OI),然后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并使用t检验、递归消除特征法及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筛选特征。基于最佳特征,分别运用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及随机森林(RF)算法建立模型(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delong检验评价各模型鉴别GBM与SBM诊断效能。结果 GBM与SBM病灶是否出血坏死及病灶分布情况(幕上或幕下)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组内相关系数(>0.75)初步获取965个稳定性影像特征,最终筛选得到5个最优影像特征构建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影像组学模型AUC均大于0.8,其中LR模型鉴别效能最优(P<0.05)。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在整个阈值概率范围内,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影像组学模型有相当的总体净效益。结论 基于增强后T1加权图像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对GBM与SBM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效能。
2024, 42(3):273-276.
摘要:目的 观察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用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支架植入术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行ERCP胆道支架植入术老年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和对照组(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定),每组36例。记录患者入室左侧卧位即刻(T0),诱导成功即刻(T1),放置支架即刻(T2),退镜结束即刻(T3)的心率(HR)、血氧(SpO2)、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手术时间、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以及入镜呛咳、体动、呼吸抑制、低血压、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估两组术后认知功能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1~T3时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T1时SpO2明显升高,麻醉起效时间快、苏醒时间明显缩短(P<0.01或0.05)。两组患者苏醒10 min时MMSE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观察组的认知功能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以及呼吸抑制、低血压、呛咳、体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ERCP胆道支架植入术老年患者安全有效,术中循环稳定,患者术后苏醒和意识认知功能恢复快。
2024, 42(3):277-280.
摘要:目的 分析俯卧位通气(PPV)治疗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效果及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采用俯卧位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ARDS患儿50例(俯卧位组),根据患儿基线资料进行配对50例非俯卧位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ARDS患儿(非俯卧位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吸气峰压(PIP)、呼气末正压(PEEP)、呼吸频率(RR)、吸入氧浓度(FiO2)、血pH值、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血氧饱和度(SpO2)、并发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俯卧位组患儿的p H值、PaO2、氧合指数高于治疗前与非俯卧位组(P<0.01),PaCO2、PEEP、RR、FiO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低于非俯卧位组(P<0.01或0.05),面部水肿发生率高于非俯卧位组(P<0.05);PICU住院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非俯卧位组(P<0.05)。结论 俯卧位通气治疗能够显著改善ARDS患儿的氧合指数,缩短呼吸机使用及PICU住院时间,护理并发症发生率少。
2024, 42(3):281-284.
摘要:目的 探讨铁蛋白、尿酸、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厚的预测价值。方法 10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CIMT增厚组(55例)和正常组(51例),比较两组铁蛋白、尿酸、Hcy、hs-CRP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并以ROC曲线评价CIMT增厚的预测价值。结果 增厚组的铁蛋白、尿酸、Hcy、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铁蛋白、尿酸、Hcy、hs-CRP均是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铁蛋白、尿酸、Hcy、hs-CRP单独检测的AUC分别为0.735、0.802、0.818、0.778,4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为0.939(P<0.01)。结论 铁蛋白、尿酸、Hcy、hs-CRP在CIMT增厚预测中具有一定价值,但4种指标联合检测的预测效能最高。